11月14日,《法制日报》04版“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40位人物访谈录”栏目刊登了对我校顾问、讲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教授的专访内容。
《法制日报》是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机关报,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家立足法制领域的中央级法制类综合性日报。为生动记录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自9月10日起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40位人物访谈录”系列报道,请见证、亲历中国法治进程建设的40位人物讲述他们所经历的改革开放故事。

文章记录了自改革开放后,市场被激活,常凯敏锐地意识到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研究的重要性,成为国内最早研究劳动关系的学者;1992年邓小平南巡,党的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4年,常凯开始讲授劳动关系学课程,成为中国高校开设劳动关系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创始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推动劳动关系回到法治轨道上,常凯成为劳动合同法坚定的“挺法派”,并一直为劳动法治努力的历程。
谈到改革开放40年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改变,常凯谈到:“改革开放实际上是要建设一个法治化的市场经济。在法治化的市场经济当中,最基础的法治就是劳动法治,没有劳动法治就没有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应该说,我们的政府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注意到了劳动立法的问题。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劳动法治在不断提升。”
“‘劳关天下’之‘劳’者,指劳动、劳动者、劳动关系。一层寓意为劳动关乎天下、劳动者关乎天下、劳动关系关乎天下;另一层寓意则为劳关学人胸怀天下。”常凯说:“我相信只要理想在胸,追求不断,‘劳关天下’定然会成为社会共识,劳动被尊重,劳权能保障,劳动关系稳定和谐,并终将会由理想逐步成为现实。”访谈的最后,常凯一席话语颇显大家风范,展现了为国为民的法治情怀,同时也体现了劳动关系专业所具有的重要社会影响和社会功能。
常凯自担任我校顾问、讲座教授以来,对我校劳动关系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提升、学术研究等各个方面进行指导。他经常鼓励专业教师既要能充分利用现有学术力量的研究基础和学科优势,又要找到目前劳动关系领域学术研究格局的突破口。“劳动关系和劳动法的研究,主体是劳动者,核心问题是劳动者权益。”这也是常凯教授作为一名追求独立、公正的知识分子的根本治学之道。
(来源\宣传部)